Keyboard shortcuts

Press or to navigate between chapters

Press S or / to search in the book

Press ? to show this help

Press Esc to hide this help

T229:法律道德关系定理 (Law-Morality Relation Theorem)

定理陈述: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制度理性对伦理客观性的部分实现,通过权利基础确保道德要求的社会有效性

推导依据

T17 + T228 + T16

依赖理论

  • T17 制度理性定理: 确立制度作为理性实现的客观形式和社会结构
  • T228 权利基础定理: 建立权利基于人格尊严的制度化保障
  • T16 伦理客观性定理: 提供伦理价值的客观性基础和存在价值结构

严格证明

前提引入

  1. T17确立:制度是理性的客观实现形式,具有规范约束力
  2. T228确立:权利是人格尊严通过法律权威的制度化保障
  3. T16确立:伦理价值具有客观性基础,不依赖主观任意

推导步骤1:法律的道德内容

基于T16伦理客观性定理:法律必须体现客观的道德要求。合法的法律不能与基本的道德原则相冲突,而应当是道德价值在制度层面的表达。

推导步骤2:法律的制度特征

基于T17制度理性定理:法律作为制度具有独特的理性形式。法律通过程序性规则、强制性执行和普遍性适用,实现道德要求的制度化。

推导步骤3:法律道德关系的权利中介

基于T228权利基础定理:权利是连接法律与道德的中介。权利既体现道德的尊严要求,又通过法律制度得到保障,是法律道德关系的具体体现。

推导步骤4:法律道德关系的确立

综合T17+T228+T16:法律道德关系是制度理性(T17)对伦理客观性(T16)的制度化实现,以权利保障(T228)为中介和桥梁。

结论综合

法律道德关系定理确立了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:法律不是与道德无关的纯粹技术规则,而是道德要求的制度实现,两者在权利保障中实现统一。

证明完成

∴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制度理性对伦理客观性的部分实现,通过权利基础确保道德要求的社会有效性 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