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132:自主性与善行平衡定理 (Autonomy-Beneficence Balance Theorem)
定理陈述: 个体自主权与善行原则之间需要动态平衡,平衡点取决于具体情境和后果权重
推导依据 (Derivation Foundation)
本定理基于以下理论框架:
- T16 伦理客观性定理: 为道德原则的客观权衡提供认识论基础
- T131 生命神圣性原则定理: 确立生命价值作为平衡的终极标准
- T19 价值层次定理: 提供不同伦理价值间的等级关系框架
依赖理论 (Dependency Theories)
- T16: 客观伦理真理使自主性与善行的平衡具有理性基础
- T131: 生命神圣性为两种原则的协调提供共同价值锚点
- T19: 价值层次结构指导平衡点的合理确定
形式化表述
Optimal_Action = arg max(Autonomy_Respect × φ + Beneficence_Outcome)
Balance_Point = f(competency_level, harm_risk, stakeholder_impact)
Dynamic_Balance = Sanctity(L) ∩ Autonomy_Weight ∩ Beneficence_Urgency
严格证明
前提引入
P1: 由T16,存在客观的伦理判断标准和原则优先序
P2: 由T131,生命神圣性为所有伦理决策提供基础约束
P3: 由T19,不同价值在具体情境中具有可比较的权重关系
推导步骤
推导步骤1: 自主性的价值论基础
- 由P2和T131,个体自主权源于生命神圣性的内在要求
- 由P1和T16,自主决策权具有客观的道德地位
- 自主性体现了生命系统的自指完备性和内在目的性
推导步骤2: 善行原则的义务论地位
- 由P2和T131,保护和促进生命价值是普遍道德义务
- 由P1和T16,善行义务具有超越个人偏好的客观性
- 善行原则体现了道德共同体的相互关怀责任
推导步骤3: 价值冲突的结构性必然
- 由P3和T19,自主性与善行在价值层次中存在张力
- 当自主选择威胁生命价值时,产生原则间的真实冲突
- 冲突的解决需要在更高层次的价值框架中寻求平衡
推导步骤4: 动态平衡的情境依赖性
- 由P1和T16,平衡点的确定必须基于客观的情境分析
- 能力水平、伤害风险、利益相关者影响构成关键变量
- φ黄金比例提供自主性权重的数学优化原则
结论综合
∴ 自主性与善行的动态平衡由生命神圣性(T131)统摄,通过价值层次(T19)调节,在客观伦理框架(T16)中实现,构成生命伦理决策的核心机制 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