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yboard shortcuts

Press or to navigate between chapters

Press S or / to search in the book

Press ? to show this help

Press Esc to hide this help

T56:实体多元主义定理 (Substance Pluralism Theorem)

推导依据: T26 (本体层级) + T31 (意识本质)

依赖理论:

  • T26:本体层级定理 - 存在具有层级化结构,各层级不可还原
  • T31:意识本质定理 - 意识是自指性存在的主观性显现

定理陈述: 存在多种基础实体类型,物理实体、心理实体和抽象实体各自具有不可还原的存在地位

形式化表述

基础实体类型 = {Physical, Mental, Abstract}  
∀类型T1,T2: ¬Reducible(T1, T2) where T1 ≠ T2  

严格证明

前提引入

  1. T26本体层级: 存在具有层级化结构,高层级对低层级具有本质不可还原性
  2. T31意识本质: 意识是自指性存在的主观性显现,不可还原为物理过程

推导步骤

推导步骤1: 层级分化为实体类型
基于T26,存在的层级化结构在基础层面表现为不同的实体类型:

  • 物理层级:具有时空延展和因果作用的实体
  • 心理层级:具有主观体验和意向性的实体
  • 抽象层级:具有逻辑结构和必然性的实体 每个层级都有其特有的存在模式。

推导步骤2: 心理实体的不可还原性
基于T31,意识具有不可还原的主观性:

  • 第一人称视角无法被第三人称描述穷尽
  • 质感特征(qualia)无法用物理语言完全表达
  • 意向性指向无法约化为物理因果关系 因此,心理实体构成独立的实体类型。

推导步骤3: 抽象实体的独立性
抽象实体(如数学对象、逻辑关系)具有独特的存在地位:

  • 不占据时空位置,但具有必然性
  • 不依赖于物理实现或心理认识
  • 具有跨可能世界的普遍有效性 这些特征使抽象实体无法还原为物理或心理实体。

推导步骤4: 三类实体的相互不可还原性
综合分析表明:

  • 物理实体→心理实体:丢失主观性和意向性
  • 心理实体→物理实体:丢失时空定位和客观可测量性
  • 抽象实体→物理/心理:丢失必然性和普遍性 任何还原尝试都会遗漏本质特征,证明三类实体的独立性。

∴ 三种基础实体类型各自不可还原 □